黄土高原洞穴形成和扩张的混合机制


洞穴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现象,广泛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(图1-2)。洞穴的形成和扩张会造成显著的土壤侵蚀,还能运移流域近一半的径流和泥沙,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可忽视的地貌过程。在当前的研究中,洞穴发育机制多通过单点观测开展定量分析,洞穴分布特征则多基于广泛的野外调查,然而针对洞穴发育规律的空间变化及其控制因素,尚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。基于上述原因,本文在黄土高原选择了9个洞穴发育程度和环境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的区域(图3),开展了无人机航测,结合野外调查验证、土样采集与理化性质分析,定量分析了洞穴发育程度(洞穴密度和平均轮廓面积)的空间变化,及其与多种环境要素的关系,最终提出了黄土高原洞穴的形成与扩张机制:洞穴的形成由地表径流机械冲蚀驱动,扩张由溶蚀驱动,两种过程存在对地表径流的争夺,并导致了洞穴密度与平均轮廓面积的负相关关系。
图片1 山坡上发育的洞穴(拍摄时间:2018年8月14日,拍摄地点:兰州市永登县,拍摄人:耿豪鹏)
图片2 近处拍摄的洞穴照片(拍摄时间:2023年4月16日,拍摄地点: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,拍摄人:徐婉莹)
图3 本文在黄土高原选取了9个洞穴发育程度不同(绿色越深表明区域洞穴发育程度越高,洞穴发育程度的空间分布图修改自Peng et al (2018)的文章)的研究地点,分别位于兰州市永登县(YD)、兰州市榆中县(YZ)、定西市临洮县(LT)、中卫市海原县(HY)、吴忠市同心县(TX)、庆阳市环县甜水镇(TST)、庆阳市环县平顶山(PDM),延安市洛川县(LC),临汾市吉县(JC)。

黄土高原的洞穴密度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,与Peng et al. (2018)得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;而洞穴平均轮廓面积总体呈现出西小东大的特征。黄土洞穴发育特征在不同区域虽然差异显著,但其发育位置在不同区域之间却存在相似之处。洞穴主要分布在沟谷中以及地形湿度指数(TWI)较高的位置(图4),同时倾向于发育在流水汇聚地形和凹形坡上(图5)。上述地形特征均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,表明洞穴的形成可能是由地表径流引起的。我们同时发现洞穴密度与饱和导水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(图7a)。饱和导水率越高,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水更容易下渗,地表径流减少,此时洞穴密度更小,表明洞穴形成可能是由地表径流机械冲蚀驱动的。此外,我们发现碳酸盐含量与洞穴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。碳酸盐作为黄土中重要的胶结物质,其溶解会破坏土壤团聚体,因此,碳酸盐含量可能决定了区域洞穴发育的难易程度,这同时也表明溶蚀在洞穴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图4 永登县洞穴在无人机正射影像(a)和地形湿度指数(TWI)图层(b)上的具体分布位置,其中洞穴主要分布在沟谷中和TWI较高的位置(其余8个区域洞穴也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)。
图5 洞穴发育的地形特征(由于洛川县和吉县洞穴数量太少,在统计地形特征时删除了这两个研究点,其中:a为坡度、b为上坡汇水面积、c为地形湿度指数、d为平面曲率、e为剖面曲率),洞穴倾向于发育在流水汇聚地形(平面曲率>0)和凹形坡上(剖面曲率>0)。
洞穴密度与平均轮廓面积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(图6),这表明洞穴的形成与扩张机制可能不同。当饱和导水率较高时,地表水更容易下渗,从而促进黄土湿陷,本文此时洞穴轮廓面积更大(图7c),表明洞穴扩张可能受溶蚀作用驱动。当洞穴形成后,洞穴可以截留地表径流,截留的这部分水通过下渗进一步促进洞穴扩张,同时使得流向下坡的地表径流减少,抑制下坡洞穴的形成。洞穴形成和扩张对地表径流的争夺,导致了洞穴密度与平均轮廓面积的负相关关系(图6)。
图6 区域洞穴密度与平均轮廓面积的散点图
图7 洞穴发育程度(a-b为洞穴密度,c-e为平均轮廓面积)与环境要素(a、c为饱和导水率,b为碳酸盐含量,c为年均降雨量,d为NDVI)的散点图
本文发现饱和导水率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,因此,降雨量的增加不仅有利于洞穴的形成,同时还会促进洞穴的扩张。降雨量小于400mm/yr的区域,降雨后有限的地表径流主要通过机械冲蚀促进洞穴形成。降雨量(NDVI)大于400 mm/yr(0.35)的区域,植被通过延长地表径流的下渗时间,可以增加径流下渗,促进溶蚀作用,使得溶蚀扩张过程主导了洞穴的发育。由于不同区域洞穴侵蚀的主导过程不同,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洞穴侵蚀的影响可能需要分区域具体分析。

文章信息:
Geng, H., Xu, W., Zheng, W., Gao, X., & Pan, B. (2023). A hybrid mechanism for the initiation and expansion of loess caves acros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. Land Degradation & Development, 34(11), 3329–3339.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ldr.4686
参考文献:
Peng, J., Sun, P., Igwe, O., & Li, X. a. (2018). Loess caves, a special kind of geo-hazard on loess plateau, northwestern China. Engineering Geology, 236, 79-88.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enggeo.2017.08.012
Verachtert, E., Van Den Eeckhaut, M., Poesen, J., & Deckers, J. (2010).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iping erosion on loess-derived soils: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Belgium. Geomorphology, 118(3-4), 339-348.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geomorph.2010.02.001
